巡城记|城南:海门的南城!寻溯城市记忆,探索时代未来!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每个海门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城市记忆,探寻深厚的人文底蕴,交融海门的文化与艺术,这座城市江海文化的厚重之美和江风海浪的灵动之韵依旧令人动容。
当城市的繁华版图不断扩张,蔓延着绿意的城市公园,海门城市的美好界面也再次迎来全新进阶,属于海门的城市记忆与时代精神该如何表达?
壹
在记忆的源点
探索城市未来所向
在南通向国际都市迈进,城市版图不断扩张的时代背景下,海门府南正在成为下一股改变城市格局的“向前”力量。2020年7月,海门撤市设区,成为主城第三区。如今的海门,迎来了全新的发展契机,更掀起了一场不可估量的发展机遇。
从海门人民医院新院正式启用,到海门科技馆开放,再到海门文体中心、体育中心开工以及南部新城东洲仁恒学校预计交付,海门府南的都会蓝图正在被惊艳绘制。未来,随着海门新图书馆、海门大剧院、海门工人文化宫等的全面建成启用,这里将不断汇聚时代的美好朝向。
一条条支流的沟河与涌动的黄海,奔腾的长江联到了一起。江海的恣肆与旷达养成了沙地人豪放的气概。海门府南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景观资源以及完善的整体规划,打开了下一个时代的城市窗口,一片活力无限的国际示范区澎湃而起。
贰
漫步海门府南
发现城市精神底蕴
当你踏入约2.2万平方米的海门科技馆,会立即沉浸在历史的厚重与未来的想象中。深海厅里,蕴藏着探索海洋的勇气与知识;地图上海上丝绸之路途经的地点,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履迹;十大繁荣港口的介绍中,记录着一座座城市的荣耀。
作为传统居住文化符号,四汀宅沟承载了江海文化的土地根脉,是代表城市独特性的历史文脉,同样值得我们承续与留藏。“四汀宅沟”是沙地特色的民居建筑,蕴含了丰富的江海文化元素,记录着往日人居的丰厚历史。
海门大剧院效果图
在这座城市,还有另一种源远流长的艺术形式。清代中期江南朝着海门地区大量移民,他们把吴歌传进沙地地区。经过海门等地方老百姓世代口头传唱,不断修饰创造,一点一点发展成为海门山歌。2008年,海门山歌正式列入高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叁
吟唱时代旋律
歌颂海门精神
兴学重教,历来是海门的城市精神之一。在海门科技馆馆长心中,这座以科技为内核展馆,承载的是一座城市实践教育兴邦、传承江海学风的重要平台。
由中国近代实业家张謇所创造的教育体系,是海门教育之乡的重要支点,更是海门教育的开篇与重要源点。
海门科技馆馆长
江苏省江海博物馆的建筑,正是按照海门沙地民居的传统建筑形制“四汀宅沟”来设计建造的。“海门的先民十分智慧,在一马平川的江海大地上,开挖环绕四周的沟河,取土垒高屋基,四周植树护坡又可载果树,正南仅有一个入口。”江海博物馆馆长介绍到。
江海博物馆馆长
“与其说是唱山歌,不如说是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在海门山歌剧团团长心中,每一首海门山歌不仅仅是唱出来,更是从心中流淌出来的精神之魂,这些动人的歌曲时刻提醒我们铭记这座城市的历史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将城市精神继续传承。
海门山歌剧团团长
未来需要传承,历史需要寻溯。从他们心中流露出的对海门城市的憧憬与祝愿,我们更能懂得海门城市将会朝向何处发展,追溯历史,我们在探索当代创新与创造力的动力所源,对当下生活更能有所感悟。
来源:海门新媒体+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