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信号!楼市进入新一轮调控期!南通……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新年伊始,高压政策轮番加码,对炒房行为开启了多维度的打压。
限购加码:堵假离婚、堵代持买房,炒房客“黑名单”制度化……政策疯狂打补丁,开启对炒房客首轮堵截。
限价加码: 限涨幅!限地价!新房、二手房加码设红线。
限售加码:调整增值税免征年限,增加买卖成本
限贷加码:严控资金流,设置银行红线,预警体系
有业内人士直言,这或是全国楼市步入新一轮调控周期的信号。
1
政策疯狂打补丁!“代持炒房”被堵上了!
继“假离婚”被堵之后,“代持炒房”也被围堵了。
1月23日晚,深圳市住房和建设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商品住房购房资格审查和管理的通知。
严格审查购房人资格、购房款来源
《通知》明确,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经纪机构可以会同有关商业银行对下列购房资格信息进行严格核查:
1.购房人的有效身份证明、户籍、婚姻状况及家庭成员证明材料;2.购房人的社会保险或个税清单材料;3.购房人的收入证明、征信报告、购房款来源以及近一年及以上的银行流水单。
对偿债收入比例不符合要求的购房人,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合理评估风险,采取劝退等方式处理。对存在弄虚作假、提供虚假证明等违规行为的购房人,应当拒绝接受其购房申请,并及时报告辖区住房建设部门。
严厉打击违规行为
1、购房人应当严格遵守诚实信用原则及我市房地产调控政策,对其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2、购房人不得采取弄虚作假、隐瞒真实情况,或者提供虚假证明材料等方式申购商品住房。
对应的处罚措施也非常严厉,如果违规,基本上相当于列入“黑名单”,3年不得买房,不仅是新房,二手房也被禁止。
1、停止相关人员使用我市“购房意向登记系统”以及合同网签系统三年。
2、停止相关人员在我市购买、承租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资格三年;已在公共住房轮候名单内的,取消其轮候资格。
3、停止相关人员在我市的住房公积金贷款资格三年。
4、将相关失信行为推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进行联合惩戒。
5、对于涉嫌违反治安管理法律法规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得一提的是,就在此次新政出台前一天,深圳市开出了商品房史上排名前列张“黑名单”。
12人因涉嫌在申购华润城润玺一期(润四)过程中出现违规操作,被暂停使用深圳意向购房登记系统及网签系统。
不难看出,不管是上海深夜调控,还是深圳的新政,都是“打新热”的严控围堵。尤其1.23新政,深圳对“代持购房”进行首轮政策打补丁。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政策的背景。
有媒体报道,深圳“代持购房”进入“产业链”模式,有不少购房者以30万的金额四处收购购房名额,只要名额摇中立即付款。
深圳开始严查“代持炒房”,对于其他热点城市,或将起到一个风向标的作用。
2
多维度调控!全国步入新一轮调控周期!
事实上,对于本轮的炒房打压,是多维度的组合拳模式,少有则宗旨就是为了维护市场稳定,房住不炒。
1、限购加码:假离婚,假人才购房证明等渠道通通被堵死。
目前,深圳、上海、南京等一线城市都加码了新政,对于假离婚作出严厉管控。
2、限价加码: 限涨幅!限地价!新房、二手房加码设红线。
福建:出台新政,对于房价上涨过快的区域,要采取限涨幅、控房价的调控措施,坚决遏制房价上涨态势。要求新开盘项目申请预售报备均价不得超过可比楼盘(区位相近、时间相近)上月成交均价的1.5%,分期开发的项目不得超过本盘上月成交均价的1%。
郑州:出台土地新规!规定年度住宅用地价格,变化幅度控制在5%以内,地价和房价挂钩,要明确合理销售指导价格,可按周边实际销售价格的10%浮动确定。
3、限售加码:调整增值税免征年限,增加买卖成本
近来,沈阳、成都、上海多地调整增值税免征年限,增值税免征年限,从原来的2年,调整为5年。
4、限贷加码:严控资金流,限制银行房贷占比空间!对房地产等重点领域的风险提前部署措施。
2020年12月31日央行和银保监会出台的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通知,调整了银行业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与个人房贷上限的“两道红线”。
该通知提及,各家银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占比,较高不能超过32.5%,规模越小的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的上限越低。
近日,银保监会也表示,对重点领域的风险提前进行措施部署,如在房地产领域,对房地产融资的口径统计体系已建立。
3
因城施策!精准调控,南通未来……
2021年的楼市调控依旧会持续下去,房住不炒,依旧是未来的“主旋律”。
就南通来看,目前已经也在通过微调的方式,对楼市进行调控。
价格上,出台土地新政,设置房屋销售限价红线,对各个地块,各个项目进行更为精准的调控。
此外,实施人才优先买房政策。
相信未来在坚持房住不炒的大方针上,对于各个板块,改善刚需等各种需求,南通调控政策更加细化精准,因城施策、因区施策,因房施策,更好维护好楼市平稳发展。
┃本文内容来源综合:南通房谈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